金融不良资产去化压力不减,参与机构热情回温
中国商业银行加快处置问题贷款盘活信贷存量在当前信贷扩张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的监管要求下紧迫性趋强。
基于对今年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升而资产包成交价格相对账面价格继续回落至3-4折公认水平的普遍预期,不良资产市场参与机构一改去年审慎观望的态度,参与热情显著回升。
尽管一季度是银行端不良资产包供给量的低点,不过监管趋严令银行不良去化压力加大,加上一级市场参与者过去几年高价买入的资产包面临资金回流压力纷纷加大出手力度,他们对今年投资机会预期乐观。
“去年要求逾期90天纳入不良贷款时,就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将逾期60天的贷款纳入不良,这目前并不是一个全行业的硬性要求,今年我们也对辖内银行提了这个要求。”一位地方监管人士称。
中国证券报周三报导称,已有地方银监部门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彰显监管部门夯实银行资产质量的决心
一位股份行保全部负责人指出,有几家银行去年已经主动调整为60天了,但更多的银行还是在去年底才完成了90天强制性系统自动下调不良,或者不下调但按照不良计提,不良资产规模还会继续上升。
东方资产周三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19)》显示,未来3-5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增加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各股份制银行可能会成为继国有大行后不良资产市场重要供给方。
来自商业银行近45%的受访者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20%-40%的关注类贷款可能转变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风险加速暴露,预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于2020年见顶。
报告并指出,当大中城市房价下跌20%-30%时,银行会面临显著的压力。商业银行账面不良率普遍被低估,不能充分体现实际信贷风险。
东方资产总裁邓智毅在发布会上建议,扩大AMC不良资产收购范围,如银行关注类贷款,有相当一部分已发生了实质风险,或即将劣变迁徙为后三类不良贷款,建议允许AMC进行收购,“就像古代名医扁鹊的二哥一样,能在病初起之时就药到病除,防范小病转化为大病,防范小风险升级为大风险”。
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25万亿人民币,较上季末减少68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46万亿元,三季度末为3.53万亿元,略有下降;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投资热情回温
受困于流动性压力及行业黑天鹅事件等因素影响,2018年不良资产投资市场机构洗牌且颓势尽显,不过,今年市场参与机构总体重回活跃。
“一季度往往来说都不是出包高峰期,在供给方面是一个低点,越往后面压力越大,出包卖包的动作会增多,民间投资和AMC都是比较活跃的,应该说很多专业投资机构还是非常看好不良资产的投资机会,很多私募投资机构都开始布局。‘’一位地方AMC总裁表示。
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正在筹备一只新基金用于收购不良资产包及单体困境项目,预计年中发行,“更看好国有大行消化不良的机会,他们体量更大。”
另一家非持牌活跃机构的总经理亦表示,“去年几乎一个项目都没有出手,一直在不断地看,但今年一季度已经买入几个资产包,价格相比有明显回落。”
东方资产的报告显示,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认为,不良资产二级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与往年相比有所回升,规模在1-3亿元人民币的小型资产包最受欢迎,不良资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资产包价格可能回落10%左右。
面对市场不活跃,资产价格下行的外部环境,2019年,资产管理公司倾向于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由于资产包质量的好转以及对资产包的精耕细作,处置效率保持较高水平,不良的平均处置平均周期在2年以上。
东方资产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董裕平谈到,今年资管公司收包态度相较去年较为积极,四大AMC收包则更加审慎,市场份额成为次要问题,总体上价格稳中有降,3-4折是公认的水平。